一抹志愿红,引领居民“籽籽同心”
编者按:
社区,是一座城市的基本细胞,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最前沿阵地,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根基。
近年来,我区积极将民族团结深入社区、融入日常,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、促进各民族人心归聚、精神相依,让民族团结之花,深深植根于社区的沃土,在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绚丽绽放、结出硕果。在各社区,各族群众比邻而居、守望相助,共同参与社区治理、共享发展成果、共建美好家园,住在一起的邻里,成为心在一起的家人。
9月18日,清晨的阳光洒在同心县豫海镇新华社区活动中心,新疆姑娘阿童汗·买吐肉孜正随着欢快的鼓点旋转起舞,十几位回族、汉族居民跟着她学跳新疆舞,笑声与乐声交织成一片温暖的海洋。“两年前我连买菜都要比画,现在能教大家跳舞了。”她抹了抹额角的汗珠,眼底满是自信的光彩。
这是豫海镇新华社区“民族团结一家亲”志愿服务活动的寻常一幕,却折射着不寻常的温情力量。近年来,新华社区以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”为主线,将志愿服务打造成了民族团结的“连心桥”,让各族居民“籽籽同心”,共筑家园。
上门帮助老人。
“奶奶,咱们眨眨眼、摇摇头……”9月2日,阳光花园A区网格员马慧琴蹲在90岁的马秀兰老人面前,举着手机耐心帮她完成养老认证。认证完成后,她并没有急着离开,而是陪老人拉家常,还帮她与远方的孙子视频通话。屏幕那端一声“奶奶好”,让马秀兰眼角泛起泪花。
像这样的温情场景,每天都在社区上演。独居老人家中常有“红烛”党员服务队上门送学、认证、帮扶;残疾儿童家庭会有“曙光”爱心队轮流照看;假期里的“爱心助学”课堂中,大学生志愿者张婷正带着各族孩子共读绘本:“我是第三次来当老师了,这里的孩子纯真热情,就像自己的弟弟妹妹。”
豫海镇新华社区党总支书记罗永梅介绍,豫海镇新华社区创新构建了“5+N”志愿服务体系,5支特色服务队覆盖文化、帮扶、禁毒等五大领域,N个项目延伸至环境整治、法律援助等十余个重点方向,形成“一队一品牌、一月一主题”的服务矩阵。
而真正让这个体系运转有温度的,是居民之间自发的情感联结。荣世家园小区居民马兰独自照顾一对残疾儿女,邻居们只要看到她外出打零工,都会主动帮她照看孩子。“有时候回来门口放着馓子、有时是热馒头,都是邻居悄悄放的。”只要说起这些,她的声音就有些哽咽。
普法宣传。
传统节日成了文化交融的最佳契机。居民自发组成志愿服务队,一起包粽子、做月饼、绣荷包,分享各民族美食。独居老人和困难家庭总会收到志愿者们亲手制作的食物和礼品,从未被遗忘。
更令人欣喜的是,志愿服务也在悄然推动文明新风。社区通过“好婆婆”“好媳妇”评选和“邻里志愿者劝导队”,温情化解高价彩礼、大操大办等陋习,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。
从最初只有10人的志愿小队,发展到如今729人的庞大队伍;从零散的帮扶活动,到累计超20万小时、覆盖全方位需求的志愿服务体系——豫海镇新华社区用点滴行动汇聚起民族团结的磅礴力量,让“一家亲”的故事真正写进了每个人的生活里。
夜幕降临,活动室的灯光依旧明亮。阿童汗的舞蹈课刚刚结束,几位阿姨热情地邀她明天来家里吃拉条子。她一边擦汗一边笑着答应,眼中闪着光:“这里早就是我的第二故乡了。”(宁夏日报记者 马忠 文/图)